公司新闻
当前位置:首页 > 公司新闻
在传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---兴浦扇业分析报告
发布者: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: 2018-10-17
一、 历史背景
兴浦制扇,历史悠久,从兴浦扇文化馆整理的资料来看,始于唐天佑年间(公元904-907年),发展于明清时期,兴盛于民国初期。1875年,王星记扇庄在柯桥创办,所用扇骨由兴浦扇骨社提供 ,说明兴浦制扇技艺在当时已经盛名于世。兴浦制扇业的兴起,也带动了附近村居的村民从事制扇行业,逐渐形成了以兴浦村为中心的制扇基地,如周家桥、迎家桥、张溇一带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兴浦扇厂的成立,使兴浦纸扇发展达到鼎盛时期,九十年代初,兴浦纸扇年产量就达七八十万把。但凡上了年纪的人,现在一提起当年的兴浦扇厂的繁荣生产场景,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,兴浦制扇行业,成为当时养活全村人的支柱产业。
二、 现状分析
(1)近代窘境
二十世纪九十年代,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打破后,大量的社办企业和村办企业纷纷倒闭,原先依赖进出口公司销售的兴浦纸扇也一落千丈,企业生产量和生产规模急剧萎缩,尤其兴浦扇厂转制以后,很多村民放弃专职制扇,陆续自谋出路,从事纺织业或其他行业。但也有少数人或许对扇子有一种情结,重操旧业,办起了家庭手工作坊。但创立家庭作坊的经营户,都是原先制扇的老艺人,年龄普遍较大,虽然制扇专业能力较强,但是经营能力较弱,缺乏创新意识和营销能力,也缺乏品牌意识,靠家庭作坊式生产的扇子,销路狭窄,只能依托义乌市场来销售,同行之间恶意竞争,血拼价格的场面经常发生。同时低价带来低质,使兴浦村主营生产的白纸扇也逐渐被市场淘汰,黑纸扇更面临着直接失传,自主外贸出口也几乎为零。我村与同样在做扇子的德清和安吉相比,无论是政府层面的重视程度,还是产品本身质量、数量上和品牌意识上,都远远落后于上述二个地区,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不明显,廉价和低质成了兴浦扇业的代名词。
(2)发展趋势
到了2010年前后,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村里有一批年轻人,借助阿里巴巴和淘宝平台,开始把村里的扇子销售搬上了互联网平台,通过现货批发和来图定制业务,使得一把小小的扇子不再是乘风纳凉的工具,而是成了传播的媒介、文化的载体。扇子不仅仅是一件实用品,工艺品,而且也成了景区热销品、文化纪念品、广告促销礼品。扇面内容可按客户需求印刷logo、企业形象、活动赛事,对促进企业宣传、树立品牌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,是开业庆典、广告促销、商务馈赠、企业策划的首选礼品,被广泛应用于学校、医院、银行、活动赛事、房地产公司、政府的政策宣传等,新时代背景下,迎合市场的发展需求,扇子与文化、景区、礼品相融合,有着更广阔的市场,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。
(3)面临困难
兴浦制扇产业从近几年的销售数量上来看,发展趋势良好,但仍存在很多问题:
①扇子质量普遍较低 产品花样一成不变
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,只有质量好了,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上得去,品牌才能打得响,企业才有利润。统观我们兴浦村的制扇行业,平时生产的扇子,基本上仍是义乌市场为主,销售出去的扇子质量普遍较低,靠偷工减料来节约成本,从而去迎合市场的低价需求。这种靠低质、低价去赢得市场的销售方式,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。
扇面部分缺乏创新,没有更好地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适应。现在各家经营户用的扇面几乎都是类同的,很少有按不同景区的地域性人文风情进行个性化定制,更没有考虑与当今时代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相融合,开发出新款扇子来。导致同行之间所生产的扇子几乎没有差异化,同质化比较严重。生产出来的扇子,价格非常便宜,产品质量也不尽如人意,利润相当之薄,与安吉、安徽同行相比,相去甚远。
②制扇工人年龄普遍较大 面临后继无人局面
做扇子是一门手艺活,且又苦又累。现在现在村里从事制扇行业的经营户,大多数年纪比较大,思想上比较守旧,质量意识和营销策略淡薄。通过传统渠道销售的扇子,附加值不高,价格卖不上去,付给工人的劳动报酬也比较低,吸引不了年青人来从事扇子制作。再若兴浦村遇上拆迁,很大一部分厂家可能从此就停产了
③环保问题突出 制扇场地受限 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
扇骨煮色是制扇的一个重要环节,煮色后的渣水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。仅凭制扇厂家的个人的能力,要其投入上百万去解决这一难题,现在还不现实。由于考虑到环保问题,村里的好多厂家放弃了制作扇骨,从而转向安吉安徽等地进行采购半成品,再拿回来加工,有效避免了污染问题。但同时,一到生产旺季或对方的采茶季,就会出现扇骨供不上来的现象,生产上就会很被动。如果一个产业链要做完整,要把主动权控制在手上的话,这个制扇骨的环节还是有必要保留下去。但产生的污染问题,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和管理。
生产扇子需要一定的场地,成品、半成品堆积需要一个很大的空间。现今我村的经营户基本上是依靠自己家里的房子,进行小规模生产,走出了一条“企业+农户”的生产经营模式。即把扇骨和扇面发到各个制扇的农户手中,让他们在自己家中完成相应的加工任务,然后再流转到下一个农户家中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加工。这种模式虽然比较灵活,但缺少质量的管控,不能进行标准有序的规模化生产。
④农村城市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毁灭性打击
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变迁中,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面临着遭受冲击、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。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发展,兴浦村也面临着拆迁。原先在家里尚能小规模生产扇子的经营户,直接面临着场地无着落,制扇工人难找的困境。这种结果已在周家桥村、迎家桥村和张溇村体现,一旦遇到拆迁,整个传统手工业直接面临着毁灭,若一个发展了好几百年的传统文化产业,就在我辈没落的话,那是一个极大的损失,价值无法估量。
三、 传承创新
兴浦扇业要发展,在保持传统产品和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,一定要创新,要走差异化的道路,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:
1、 扇子要融入文化创意,走差异化道路,增加产品附加值 。
现在我村销往义乌和景区的扇子,同类同质化比较严重,选用的扇骨材料也是比较低端的二层竹。在保持生产传统扇子的基础上,一方面扇面内容要创新,可以考虑新开发一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扇子,如儒家文化、佛教文化、姓氏文化为题材的扇子,另一方面,对扇子的品质要求可再提高。走差异化道路,增加产品附加值。
2、引入同行技术 丰富扇子品种 扩大业务范围
在我村所制作的仅为男扇,像安吉、广德、莫干山等地是以女扇为主,而萧山等地又是舞蹈扇、花边扇为主,而扇子的外贸销量远大于内销市场;同男扇一样,安吉和广德也有相应的专做扇骨的厂家。可以考虑通过合作关系,引入传统手工扇、宣纸扇和外贸女扇制扇技术,由相应厂家提供扇骨,这样既丰富了扇子品种,又增加了业务范围,增加了客户对厂家的依赖性。
3、与教育局、文广局联动 成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
3、与教育局、文广局联动 成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
2018年始,柯桥区教育局开展了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,要求每所学校都必须建立非遗传承社团。而我镇的齐贤小学、陶里小学、齐贤中学都已经陆续开展了制扇社团活动,做的有声有色,反响较好。兴浦村已建有兴浦扇文化馆、文化礼堂、图书室,村内扇文化氛围浓厚,可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,作为参观实践场地,让学生参观了解扇子品种,了解兴浦制扇历史,体验手工扇面创作、扇子制作等活动,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。我们还可以配合当地学校,打造精品社团,把有着浓厚扇文化根基的兴浦村推广成为全镇、全区、甚至全市的中小学扇艺实践基地。
4、对接社会 校企合作 开展产、学、研各项社会活动
4、对接社会 校企合作 开展产、学、研各项社会活动
兴浦制扇申请非遗由来已久,但不能束之高阁,采取“保存式”的理念是行不通的。要让兴浦扇文化遗产,不断融入社会力量,配置更多产业资源,要见人见物见生活。
扇子本身是高雅之物,文人墨客对其情有独钟,扇子本身又充满着文化,可以在扇面上题字、绘画,我们以“扇”会友,通过开展“制扇观摩摄影活动、扇面书法活动、扇面画征集活动、亲子体验活动”等,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兴浦制扇文化氛围。
还可通过齐贤成校,把手工制扇纳入成人劳动技能培训的一项内容,可鼓励当地人或外来务工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制扇行业。鉴于制扇是手工活,不需要机器设备,又走的企业+合作社+农户的分散经营模式,此举既可为兴浦村制扇行业储备人员,又可解决一部分人的劳动就业问题。
高等院校中都设立有大学生文创社团,我们可与元培学院、越秀外国语学校、之江学院等高校的文创社团合作,在扇子中不断融入年轻人的思维、智慧、才艺和创造力,通过创造性转化,创意设计,打通文化产业链,提高文化附加值,开发出更多让年轻人喜欢、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旅游文化商品,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。
5、把齐贤羊山公园 兴浦制扇 安昌古镇 打造成一条特色旅游线路
旅游业发展到新的阶段,游客不再满足于游山玩水,更注重于一地的人文古迹和民俗风情。兴浦制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非遗是兴浦村的传家宝,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。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有利条件,把兴浦扇业、齐贤羊山公园、羊山石城和安昌古镇打造成柯桥北部的一条特色文化旅游线路。有山有水有佛教文化,有民俗风情,同时又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兴浦扇文化产业。
6、成立制扇合作社 建造兴浦制扇产业集聚区 申请制扇特色小镇
目前兴浦扇业整体发展规模小,生产方式大多以小作坊生产为主,具有‘小、散、弱’的特点,兴浦大大小小制扇经营户不足20家,产业形态落后,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和产品研发制造销售体系。针对这一情况,可由村、政府统一规划布置,利用旧厂房或者闲置地块,逐步规划新产业示范基地,采用廉租、补贴等形式,鼓励制扇厂家入驻。建立兴浦村制扇行业合作社,建设手工制扇一条街,成立扇子交易市场。甚至将来还可以邀请国内生产扇子的企业和采购商,定期定点开展扇子采购博览会,把扇子作为齐贤街道甚至柯桥区的一个特色文化产业,申请制扇特色小镇,做大做强市场。
7、做扇子 做文化 鼓励创业创新 让非遗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
扇子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商品,而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。扇子的制作工艺流程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,做扇子,就是做文化。见人见物见生活,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、才艺和创造力的生动实践。而扇面内容又可以把诗、书、画融入扇子,小小扇子可融万千气象于一身,是一件绝佳的文化工艺品。现在国家对文化产业、旅游产业非常重视,有一定的扶植政策,若我们制扇厂家,能够把握住这一有利条件,把扇子与文化产业,旅游产业、乡村振兴结合起来,注重自身创新发展,走文化创意之路,大有可为。
综上所述,兴浦扇业要发展,在提高扇子本身质量的同时,更要注重于文化创意的融合;对于我们企业而言,要树立品牌意识,走创新发展之路。“乡村振兴,重在文化振兴”,对于村、政府来说,在看到兴浦扇业历史悠久的同时,更应注重于非遗产业的传承、创新和发展,在新形势下,谋划兴浦扇业的出路,助推兴浦村走上乡村振兴战略之路。